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精彩
来源:《求是》2019/16
作者:沈壮海
求是网:2019-08-16 09:00:00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定位。思政课能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底也系乎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思政课的生命线,是“金课”含金量的唯一计量标准。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改进思政课的合力不断加强,氛围愈益浓厚,创新性探索更加丰富,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效果不断提升。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关于思政课的连续性年度调查(2014—2017年参与高校为35所,2018年为40所),也反映出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成效方面的积极态势。数据显示,被访大学生对思政课育德作用的肯定性评价,由2014年的45.5%提升至2018年的72.7%。在2018年底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状况给予“好评”。大学生对思政课正面评价不断提高,展现出思政课建设不断夯实、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但是,也要看到,在加强改进、守正创新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我们还承载着很多期盼,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2018年度的调查显示,有近两成(19.6%)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评价“一般”,实际上也是思政课教学仍需努力的明确提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方法呆板、简单重复,或应付差事、空洞说教等现象仍然存在,影响着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更影响着思政课的“入脑率”、“走心率”。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思政课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是主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力量。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系统阐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中需要坚持的八个“相统一”,揭示了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应当遵循的方法论。落实好这些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学在深、实、新、活上下大功夫、下足功夫。
2018年岁末,千余名武汉大学师生登上樱园老斋舍,用快闪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当代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 武汉大学 王志敏/摄
一是在“深”上下功夫。思政课要实现政治引导作用,就必须在思想深度和理论透彻上下功夫。面对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理性思维更加发展、价值选择更加多样、思想渴求更为强烈,青春跃动、快速成长的大学生群体,思政课在以思想理论的深度增强课程的磁性方面,当有更多的自觉。这是思政课教学提高实效之需,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之需。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学之所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上简单重复,或者停留在纸面、字面上简单打转转,没有在透彻讲解、循循善诱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穿透力、牵引力。在“深”上下功夫,尤需我们注重“超越已知”、“突破平面”。
“超越已知”,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理论认知等基础上再进一步、再深一层,引导学生在政治认知、理论思考、价值情感等方面有深化、有升华。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都会接触思政课,但高校思政课是最高学段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体现,就是深度上的加强和升华。解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复性问题,路径不在于将中小学生应当学习了解的内容推迟到他们上了大学后再讲,而在于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比同学们以往的学习理解更有深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精研大学阶段的相关教学内容,还要了解中小学学段的相关内容,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的深度和理论的厚度。
“突破平面”,就是在准确把握教材逻辑的同时,在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展开过程中,实现对教材相关要点的深度展现。思政课教材因篇幅、体例等所限,对很多内容的呈现只能是简明的、纲要式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自己打开、也引导学生打开理论的视野、历史的视野、现实的视野、国际的视野,看得更深、更广、更长远,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教材中核心观点、基本结论的深度讲解和深度理解。“深”不是晦涩的同义语,不是故作高深、艰深,也不是生动的对立面,而是给学生以更深入的学理分析、更前沿的知识传授、更深层的价值引导。
二是在“实”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学的鲜明指向,是引导学生厚植理想信念、坚定信心信仰、提升境界情怀。理想信念、信心信仰、境界情怀,在有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事实的力量作支撑时,才会更高远、更坚实、更笃定、更长久;思政课教学,只有能够很好解答学生实实在在的各种心头之惑,才能发挥好育心铸魂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既要有内容之实,也要有解惑之实。
增强内容之实,需要思政课注重提升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学术品位。我们应把课程作为科学来对待、来研究,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科的真理性;应当基于扎实的学术探索,建设“有学”、“有道”的思政课,以知启德、以学弘道,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有效对接,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的深层融合,在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也由此改变一些人存在的思政课“不是学术”、“没有学问”的误见。
增强解惑之实,要求思政课教学时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思政课应当自觉弘扬的教风,是思政课能够解真惑、真解惑的前提。任何思想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得以更鲜活地表达、更生动地阐述,才能从抽象走向具体、更有力地“开悟”人。在我们的调查中,“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多年来位居被访大学生关于思政课教学内容改进建议的首条。可以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学的期盼。贯彻这一教学法则,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更多地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实际,走进学生当中,精准把切社会的思想脉动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更清晰地了解实际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热点往哪走;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更扎实的理论素养,增强“迎着问题讲”的实力和底气,能够说出实际背后的“道道”、问题中间的逻辑,给出清晰有力的思想引导。唯此,才能真正避免教学中由概念而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避免将本来鲜活的理论,从生动的现实中剥离开来,流为远离生活的思维演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一分钟”微视频方式,通过简笔漫画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内讲解各种时事热点、航天知识、校园政策,
传播主流价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学生欢迎。图为“一分钟”微视频团队的学生在绘制简笔漫画。 新华社记者 马宁/摄
三是在“新”上下功夫。面对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性发展,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性推进,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世界的深刻变化,面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思政课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新时代精神动能的激发者,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领者。在“新”上下功夫,要求我们用好新教材、探索新形态。
党的十九大之后,高校思政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了新的版本。新版教材更加充分地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进展,反映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应当建立在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和整体遵循上,避免教学中“拿着新教材”、“朝着新学生”,但“照着老教案”、“讲着旧话语”等现象。
在探索新形态方面,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生动实践。在线课程、智慧课堂、问题链探究、混合式教学、情境剧体验、微电影导学、选修课创设等,都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产生了新推动。从2016年秋季起,武汉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爱课程”网)整体推出四门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索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成效。截至今年7月,课程已完成三次迭代,累计选课人数逾55万。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化这些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深化学理提炼,加快构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改革创新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的普遍自觉。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教学的“求新”,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我们不能在不断“开疆拓土”中忽视对规定必修课的精耕细作,不能在形式与手段的创新中忽视对内容本身的更多关注。
四是在“活”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学之“活”可以而且应当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方法之活、话语之活、形式之活等。教学之“活”的最关键处,在于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激活学生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活跃的发问主体、积极的思考主体、主动的探索主体、思想理论的自觉传播主体和践行主体。有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效激活,思政课的教学才会是有交流互动、心灵对话、思维碰撞、情感共鸣的教学,才能收获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喝彩声、持久鼓掌声;思政课学习才不会流为简单的词句记诵、概念复述,知识才能更好地化为信仰,思想才能更好地见诸行动。我们经常念及的“教学相长”,便是生成于这样的教学状态之中。充分激活学生学习主体性,需要教师深度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学习、成长发展、信息接受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心中的疑点、思想引导的着力点,从而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学生,可以也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对话、课后交流、集体活动、个别辅导、作业批改、试卷分析等,都是我们研究学生的好时机、好途径,关键在于我们有无对教学的真情投入和对学生的真心关爱。
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各类实践探索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经典研读,应当给予更多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命脉。熟悉我们的经典、元典,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路径。从总体上看,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文化元典中的不少篇章,当代大学生并不陌生,且阅读率呈不断提升的态势,但客观而言,接触和熟悉的程度尚需普遍提升,理解和践行的状况也不乐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都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更多地“走近”、“走进”经典,涵泳其间,滋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坚定自信。
把思政课教学讲深、讲实、讲新、讲活,将八个“相统一”落到实处,是与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讲台上的精彩,绝非仅仅是一个教学技法问题,它是教师理想信念、育人情怀、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任,没有厚实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储备,没有为党和国家育才造士的深情厚感,再好的教学技法,都不可能得到良好运用,不可能产生感染力和感召力。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阐述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问题,意义也在于此。育人有法,但归根到底,育人者,是以人育人。思政课教师应当珍惜新时代学科建设和教学事业的大好发展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强内功,多磨砺,讲出思政课教学应有的精彩,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
(作者: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