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强信念 作贡献】 党史故事天天学

来源: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22-02-21 18:10:26
【字体: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

第一场城市攻坚战

——潍县战役胜利纪念碑碑文敬读

  潍县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华东战场上的第一场城市攻坚战,也是华东军民在转入战略反攻后取得的一场重大胜利。此役1432位指战员英勇牺牲,长眠于潍县大地。潍县战役胜利60周年时,政协第十一届潍坊市委员会倡议立碑纪念,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题写了“淮县战役胜利纪念”8个大字。纪念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东风街与和平路交叉口东北约200米处,碑石为泰山原石,高11.5米,宽4.5米,厚1.7米,重138吨,纪念碑背面镌刻碑文,内容如下: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八年春,解放军山东兵团奉中央军委之命,断敌济南、青岛之援,出其不意,挥八万大军直逼潍县城下。激战一月,摧重兵,拔坚城,毛泽东主席誉之为攻坚战之范例。

  潍县乃千年古邑,向为兵家所重。城分东西,隔河相望,势如犄角。西城经历代修葺,石墙高约四丈,四隅设角楼炮台,有“鲁中堡垒”之称。时国民党守军共近五万,密布工事,固守待援。守军中将司令陈金城自诩云,城防深沟高垒,金城汤池也。

  四月二日,解放军对守军实施分割包围,陷城如孤岛。五日,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径临阵前,顾东西两城西高东低、西强东弱之势,纳九纵司令员聂凤智“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之策,先取西城。

  四月八日,展开外围作战。鉴城周平坦开阔,势难隐蔽前进,遂开挖掩体地道,稳打稳扎,楔入纵深,渐次肃清外围。二十三日晚,以迅雷之势强攻西城。先以重炮轰击,继而炸药爆破,致城墙豁裂,防线断开,即抢架云梯,浴血登城。将奋勇,士争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午夜,九纵七十九团率先登上城头,短兵相接,枪刺刀斫,殊死搏杀,拼命向前。一时碧血横飞,土石尽染,浩然英气贯金石而射日月。血战半日,后续部队亦先后攻入,勇猛穿插,逐巷争夺,激战一昼夜,遂下西城。

  四月廿六日傍晚,乘胜进攻东城。凭高临下,一举突破城垣,风扫席卷,所向披靡。守军帅失志,将无策,士皆怯战,如山倾水溃。次日凌晨,败走东门,解放军张网以待,聚歼逃军,生俘陈金城。“金城汤池”终土崩瓦解。国民党山东第八区专员兼第八保安总队总队长张天佐亦毙命于城破之时。

  潍县一役,地方党政组织密切配合,四万余民工亦舍身家性命支前援战。是役,共毙伤守军一万九千人,俘二万六千人,解放军亦伤亡八千余。将士英武,力克顽敌,打通胶济一线,连接胶东、渤海、鲁中三区,以光辉战例而彪炳史册。

  悠悠六十余载,满目疮痍之古城早已涅槃新生,呈盛世之象。喜见鸢飞长空,城绕碧水,人沐和风而享安定。今置泰山之石为纪,以缅先烈,砺今人,更昭来者。

政协第十一届潍坊市委员会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碑文生动记述了潍县战役过程意义,真实再现了敌我双方极为激烈的战斗场面,深深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文字简洁流畅、条理清晰,读来令人动容、催人奋进。

鲁中堡垒 金城汤池

  潍县,历史悠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城防工事异常坚固。县城以白浪河为界,分为东、西两城,有5座石桥相通,相距仅100多米,周围地形十分开阔。国民党在潍县构筑起半永备性防御体系,城防体系以西城为核心,由外及里设有三道防线:外围防线,城关防线,城墙防线。整个防御体系呈辐射状,延伸至三四里以外,有点有面,既可独立固守,又可相互策应。尤其是城墙防线异常坚固、复杂,城墙高13.3米,底厚8.33米,城头宽6米,能并排行驶2辆汽车。敌守军自诩“潍县城防工事深沟高垒,金城汤池”。

“战必胜,攻必克,拔掉潍县这个硬钉子!”

  攻打如此严密设防的城市,对华东野战军是第一次。中共中央、华东局专门指示要做好充分准备,周密布置。山东兵团针对国民党军防御态势,确立了“稳打稳扎、逐次歼敌”的战法,先肃清外围,夺取城关,再攻击城池。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要求各参战部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战必胜,攻必克,拔掉潍县这个硬钉子!

  4月8日傍晚,外围战正式拉开帷幕,战斗从城南远郊、城南和城北三处展开。打北宫是外围战中最惨烈、最艰难的一场恶仗,主攻部队9纵26师77团共牺牲了6名营级干部。外围战斗的不断突破,不仅打掉了国民党守军各大据点,也动摇了国民党军企图长期固守的信心与决心。

  4月23日傍晚,总攻开始,首先对护城壕实施爆破,接下来就是爆破城墙。我登城部队向东、西两边突击,敌人反击的非常猛烈,双方进行着艰苦的拉锯战。79团参谋长丁亚亲临战场指挥,在城头建立团临时指挥所。城上的部队被孤立在城头,接连打退敌人10多次反冲锋,坚守阵地长达15个小时,为后续部队跟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4日凌晨4点,为建立正面阵地,79团5连及特务连1个排,奉命下城作战,由于一时找不到工具,战士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毫不犹豫地从15米高的内城墙上跳下,开辟了荷花湾阵地。战后79团被授予“潍县团”荣誉称号,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作为由100面战旗组成的方队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24日中午,73团白天强行攻城,24日晚10点左右,西城胜利解放。26日傍晚攻打东城,次日中午东城顺利解放。

  经过36天的鏖战,成功攻克潍县城,最终歼灭国民党守军4.5万余人。战役胜利后,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军连成一片,济南、青岛国民党军进一步孤立。

“光荣地进去,干干净净地出来,做到军政全胜!”

  为了赢取民心,确保潍县长治久安,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提出“光荣地进去,干干净净地出来,做到军政全胜”的入城要求。进驻潍县后,由于政治工作到位,部队遵纪守法,遵守城市政策,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潍县是江北著名商埠,商业繁荣,战斗过程中,有的战士鞋子跑掉了,但战士们严守纪律,没有一名战士到沿街鞋铺里去拿双鞋子穿。

  中共中央以及华东局对潍坊的接管非常重视,专门设立潍坊特别市,将其作为接管大中城市的试点,并从华东局和山东各地选调了1400多名干部接管潍坊。广大接管干部团结和依靠潍坊人民,把千疮百孔的旧潍县改造建设成为蒸蒸日上、充满生机的新潍坊。更为重要的是,在潍县探索形成的一套城市接管的做法,受到中央军委高度重视,为以后攻打、接管济南、上海等大城市提供了借鉴,影响深远。(来源:学习时报)



新四军老八团中的“四大金刚”

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新四军中,女兵属于较特殊的群体。由于出色的工作,她们深受战友们和群众的爱戴,往往被称为“军中花木兰”。然而在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中,却有四位女兵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四大金刚”,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大金刚” 雅号的由来

  说起“四大金刚”雅号,就得先说说新四军“老八团”。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新四军开始组建,一大批进步青年加入各支队、团的服务团,不久又被合并进入全军的服务团,因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女同志,于是新四军中有了女兵。

  1937年底,根据中共中央和长江局指示,战斗在桐柏山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周骏鸣任团长。1937底至1938年春,八团正在豫南一带整军训练、扩充队伍,经北平和河南省中共地方党组织的推荐,杨寒、樊西曼、唐觉民、王典训4位女同志先后来到这支部队参军,被分配在团政治处工作。

  入伍后,杨寒、樊西曼、唐觉民、王典训剪去长发,穿上粗布军装,戴上军帽,打起绑腿,扎起皮带,远远望去,与男战士毫无区别。四位年纪不大的女战士,在老八团这个革命大熔炉中,从不矫揉造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豫南整训期间,她们不讲特殊,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拥挤的民房,地方铺稻草当床,盖的是单薄的军毯,和男战友别无二致。

  1937年12月,豫西南地主武装在得知老八团主力外出的消息后,对团部所在地焦作园发动突然袭击,企图一举消灭留守人员。危急时刻,4名女战士和团部其他同志一道,拿起武器,沉着冷静地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斗争。她们和其他指战员一起坚守阵地,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回援。战斗结束后,团首长对4名女战士提出了表扬,战友们也对她们战斗中的英勇表现钦佩不已,称赞她们坚毅果敢,战斗中“带着一股男子汉才会有的阳刚之气”,后来,有人半开玩笑地说4位女战士为部队的“四大金刚”。不久,这个叫法便在部队里流传开来。

征途中不知疲倦的宣传员

  1938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集中于确山县竹沟进行整训,为东进抗日做准备。杨寒、樊西曼、唐觉民、王典训一面积极参加军事训练,一面分头到基层连队教唱抗战歌曲,并走上街头,举办军民联欢会,为群众演出活报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把竹沟一带的抗日动员活动搞得热火朝天。

  3月8日,八团在邢集举行誓师大会后,便踏上东进抗日的征程。从豫南到皖西、皖中,漫漫征程五六百里,途经大别山,行军艰辛。4位女战士与其他战友一样,背着背包、米袋,一路跋山涉水,从不叫苦。途中,政治处派她们负责部队的宣传鼓动,4个女兵立即出发,行进在部队前方,见到乡镇、村落,就用石灰水、锅底灰、毛刷在墙上书写各类抗日标语,动员当地民众参加抗日;或在沿途路边树上、石头上放置谜语、口号纸条,供战士们猜谜、观看,以鼓舞士气、消除疲劳。遇到艰险路段,几个女兵就站在路边高处,或歌唱,或呼喊口号,一面为行进中的战友们加油、鼓劲,一面提醒战友们多加小心。由于长途艰苦行军,她们的脚底都走出了成串的血泡,疼痛不已。但她们从不叫苦,并相约不告诉领导和战友,用针挑破血泡、简单包扎后继续工作。

  团领导见4位女兵过于辛苦,就有意分配她们跟随后卫部队一道行军。她们刚一加入后卫部队,就主动承担起各项收容工作,热心照顾伤病员、寻找掉队战友。到了宿营地,几个姑娘不及休息,立即开展群众工作,并进行社会调查。部队出发时,她们便在宿营地分段检查纪律,处理遗留问题。

参加战地服务团

  1938年四五月间,老八团进抵皖中舒城、庐江、巢湖一带。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部队成立了战地服务团,由樊西曼(23岁)担任团长。服务团的任务繁重,除了随时准备参加战斗外,还要组织民工输送伤病员,在战地、驻地开展民运、宣传工作,动员民众积极支持新四军。

  在新四军首战蒋家河口战斗胜利后不久,几位女兵再次接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1938年6月,八团在大关、小关之间设伏打击敌人。当时,已占据合肥、徐州的日军,结集重兵由皖中向大别山进攻,八团决定在桐城至舒城间的大关、小关之间的公路沿线设伏,以6连担任主攻,其他部队担任掩护、阻援任务。次日上午,当日军运输队进入伏击圈时,6连战士们开枪射击,并很快发起冲锋,一些没有枪械的战士挥舞着大刀、红缨枪也勇敢地冲进战场。这次战斗,击毙日寇10余人,俘虏1人,我方伤亡5人。王文山排长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战斗结束后,樊西曼强忍悲痛,和战友们将烈士的遗体抬下战场,整理好遗容安葬。

  1938年秋,根据上级指示,老八团越过淮南铁路进军皖东。10月,八团在巢县夏阁镇袭击日军小队,和敌人进行白刃战。战斗取得了胜利,但特务连连长褚学忠、战士赵银多壮烈牺牲。当天下午,4位女战士为烈士整理遗容,并参加了烈士追悼会。追悼会上,4位女战士手持纸扎的白花,唱着“安眠吧,勇士”的悼歌,和全团指战员共同缅怀亲爱的战友。

  1939年春节初一,日伪从合肥、巢县调集800余兵力,突袭八团团部驻地东山口、方老人洼一带。八团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凭借地势奋勇反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4位女战士和战友们共同战斗在第一线,和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并利用战斗间隙,进行宣传鼓动,为战友们鼓劲。这一仗,毙伤日寇70余名,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团士气,更在群众中树立起新四军的威信,4位女战士和服务团的形象也越发为群众所喜爱。

为开辟和巩固根据地贡献力量

  初入皖东后,对敌斗争越发艰苦,4位女战士和服务团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战斗。她们走村串巷,到老乡家里走访、调查,在街头、集镇组织军民联欢会,演活报剧、话剧,唱抗日歌曲,动员地方民众支持抗战。她们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打鬼子去》等活报剧,深受群众的欢迎。樊西曼在《放下你的鞭子》中扮演青年工人大老李,惟妙惟肖,观众印象深刻,大家亲切地称她为“老李哥”;唐觉民在《打鬼子去》短剧中扮演三嫂,情真意切,深深打动了观众,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4位女兵和服务团卓有成效的工作,皖东民众很快被动员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援新四军抗战——有的捐款、捐物,帮助部队解决给养,有的腾出房屋,供新四军战士们居住;还有许多当地热血青年主动要求参军,更有不少群众还帮助新四军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协助治疗伤病员……皖东地区很快掀起了抗日高潮。

  多年后,周骏鸣团长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特别称赞4名女战士说:“那时她们到处写标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群众唱歌,起了很大的作用。”战友黎立坚在回忆战争岁月时,称赞4位女战士“确实为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她们有坚强的意志,有革命必胜的信心,她们是妇女中的先行队,是妇女的骄傲”。

  1939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发展华中”“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以八团为基础,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五支队在罗炳辉司令员的率领下,继续东进,在津浦铁路线两侧开展游击活动,着手创建皖东(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樊西曼、杨寒、唐觉民、王典训4位女战士接受了新的任务,被分派到路西地区的定远、滁县、和含,在中共苏皖省委统一领导下,组织起多个精干的民运组,积极发展地方党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成立青抗、农抗、儿童团等群众性组织团体,为巩固根据地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0年春,在中共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领导、指挥下,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配合作战,先后取得路西、半塔反顽战役的胜利,淮南根据地初具规模。为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樊西曼、杨寒、唐觉民、王典训等几位女同志,被分别派往定远、盱眙、来安等地,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区委书记等职,继续为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挥洒汗水。(来源:人民政协报)